资讯观点

从产品到空间,所有的新茶饮,都和创新无关

来源:咖门2019-07-03

前几天,偶然看到一张民国时期的茶馆海报。

居然发现,一百多年前,中国已经有了“新茶饮”,而且在民国时期的文人骚客中备受追捧。

更神奇的是,再往前追溯,在一千年前,新茶饮的产品雏形早已出现,珍珠奶茶、海盐芝士都有历史可查。今天来好好扒一扒——

-01-

民国时期的“新茶饮”

前几天刷朋友圈,偶然看到一张民国时期的茶馆海报。点开细看,相当讶异:原来如今流行的“新茶饮”,不过是民国文艺青年们玩儿剩下的。

来来,看这张鸡尾茶海报。首先,它的引题叫:“创世界茶叶之新纪元”。(是不是有点像新茶饮品牌们提出的“做中国茶的年轻化”?)

 

民国时期的茶馆“鸡尾茶”海报

下面的产品文案:介绍这款茶是用八省十八种名茶配置而成。比如:福建的正山小种、安溪铁观音、白琳红茶、坦洋红茶还有政和红茶等;还有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台湾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,这些产茶区的茶叶。(这么多茶叶?!怎么放在一起拼配呢?这工作量、工作难度!)

一些新茶饮品牌也在使用拼配茶叶,但一般三五种茶叶扬长避短拼在一起比较常见,这种十八种茶叶一起拼的复杂操作几乎没有,可见民国时期的“新茶饮”茶底实属高段位。

再看饮用方法:可作清凉饮料,可加牛乳或柠檬茶,这不就是新茶饮的调饮概念吗?无所不加,百无禁忌。

最后看一下口感介绍:甘、香、滑,然后是功效:不寒、不凉、不燥,意思就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喝。和新茶饮奶茶的香浓、果茶的酸甜,奶盖的醇滑如出一辙。

提出新主张,包装新概念,口感介绍,功能阐述、消费人群锁定,产品差异化突出,这么详细的、全面的海报文案,想必出自民国才子佳人之手。穿越到现在,和喜茶有的一拼。

新茶饮和民国的“鸡尾茶”具有极高的相似度

据公开资料显示,鸡尾茶在民国时期,非常受欢迎,特别是女性。据说,有情调的人都这么喝。和现在女性占7成奶茶消费群体都是对应的。

现在的新茶饮,通俗一点讲就是手工现制调饮茶,在原叶现泡茶基础上,加入糖、乳制品、水果、咖啡、酒等等,让一杯茶的风味更丰富,更利于被年轻人接受。

解析完这个民国海报,才发现水果茶、奶盖茶这些经典款能够流行起来,并不是空穴来风,凭空而起。而如火如荼的新茶饮,也并不是传说中的“新物种”,新茶饮在中国是有根的,可追溯的。

最近,我专程采访了国家高级评茶员郭风光老师,从中国茶文化的演变中找一找新茶饮的历史积淀。

-02-

古人的喝茶套路里,

处处能看到“新茶饮”的影子

古时吃的茶叫茗粥,现在加很多小料的奶茶叫“八宝粥”

中国最早的茶叶记载,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。

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,得茶以解之。”

茶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有健康属性的东西,进入人类社会的。所以从初心来说,新茶饮朝着“真茶真奶真水果”的健康趋势发展,和最初的属性并不相悖。

“当时茶叶是野生状态,茶树特别稀缺。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当时西南地区才有茶,主要集中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,所以茶在夏商周时期,一直到唐代,都是贵族专属,药用为主,也用来作为祭品。”郭风光表示。

从药用到食用,是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据郭风光介绍,“最早可查的食用记载,是在三国的百科词典《广雅》中,茶的食用方式和蔬菜一样,称为茗粥,其中有五谷的成分,有茶的成分,还要加一些调味料。比如陈皮葱姜去调煮食用,药食同源。茗粥仍有部分地区食用至今,南方地区的茶泡饭是茗粥的一种演变形式。”

 

茗粥的演变:茶泡饭,图片来自百度

提到茗粥,我想起来曾看过的一个段子:一杯珍珠奶茶,加珍珠加青稞加芋头加血糯米加布丁加仙草之后,变成了一杯“八宝粥”。

大胆猜测一下,这杯“八宝粥”和三国时期的“茗粥”换汤不换药,虽然制作手法有异,本质都是“茶汤+五谷的搭配。

你的奶茶都加什么料?

再进一步推测一下,“喝奶茶的时候喜欢嚼点什么,不加小料的奶茶是没有灵魂的”,这样的喝奶茶嗜好,很可能是因为千百年来食用茗粥而留下的基因嗜好。

古时喝茶要加盐,现在把奶盖做成咸的

从食用到饮用,又是中国茶历史发展的一大步。

在唐以前,秦汉以后,出现了饮用茶的记载,当时的人要把茶粉碎之后,筛成粉末放在锅里煮,做法和食用接近。”郭风光表示。

《广雅》中记载:“荆巴间采叶作饼。叶老者,饼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饮,先炙令赤迹,捣末,置瓷器中,以汤浇覆之,用葱、姜、桔子芼之。其饮醒酒,令人不眠。”

唐代中后期,中国人的饮茶风气刚开始形成时,宋人有记载说:“唐人煎茶,用姜用盐。”

古人煮茶加辅料和盐,类似一种特别的粥

郭风光解释“当时茶的加工工艺粗糙,主要是蒸制紧压,然后就进入市场,苦涩风味差, 没办法清饮,必须加入调味料,当时的制茶工艺限制了茶的品质。

唐代中后期,随着制茶工艺和器具的进步,陆羽的《茶经》问世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强调茶的清饮,尽管如此,陆羽的茶经记载中,喝茶还要加盐的,加盐是为了增加茶的鲜度,提高香气。

重点来了,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盐盐芝士奶盖、不可抗拒的海盐柠檬茶,都是盐在茶中的复配,除了本身海盐氨基酸丰富,能提鲜之外,很可能和我们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饮茶习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。

挂画、插花,古时的喝茶环境比喜茶的曲水流觞要有感觉

真正的清饮茶是从宋代开始的,中国的茶道,在宋徽宗的年代到一个顶峰,同时也是茶制作工艺的顶峰。

“当时的茶叶制作工艺极尽奢华,除了采嫩芽、制作筛选之外,宫廷的茶叶还会加龙涎香、麝香等,当时的研膏蜡面茶、龙团凤饼颜值高到你难以想象,是制茶工艺的登峰造极之作。”郭风光说。

而在饮茶方式上,宋代的点茶法也繁复冗长,不讲前面碾碎、筛粉的操作,光后续的注水击拂都要7次,每一次击拂都有用意,仪式感极强。日本复杂的抹茶道,还是简化后的宋代点茶法,比宋代简化了一大半还不止。(参考宋徽宗的《大观茶论》)

茶筅击拂茶汤的“点茶法”

在饮茶场景上,宋代设计了一套“插花、挂画、闻香、品茗”的四大闲事场景,调调儿上一点不输喜茶的曲水流觞、茶寮听雨等体验店。

简单总结一下,宋代的饮茶不仅讲解颜值和视觉体验,更注重仪式感,还要煞费苦心的通过挂画、插花营造场景。这方面新茶饮的成就还和古人相差甚远,还有努力空间。

如今的答案茶、咖啡拉花,其实是古时的茶百戏

而宋代点茶斗茶的高潮:茶百戏,也和新茶饮颇为巧合。

茶百戏简单粗暴的理解,就是用茶筅在建盏中快速击打茶汤(脑补打蛋器),茶汤的表面就会形成绵密的白色泡沫,泡沫的持久性显示了点茶的技能,而很会玩儿的宋代文化人,就在这转瞬即逝的泡沫上写诗作画。

“下汤运匕”作画的茶百戏

是不是听起来很不可思议,相比于去年火极一时的答案茶,和宋代的茶百戏简直无法相提并论,甚至咖啡的拉花和茶百戏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儿科。

新茶饮之前,朱元璋曾让喝茶变得简单

明朝的朱元璋,看不惯宋代在喝茶这件事上耗费太多人力物力,废团茶,提倡散茶,简化饮茶的流程。

“明代制茶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,明代初期茶叶还是蒸青,明代中后期,炒茶工艺出现,炒青工艺出现之后,炒的温度高 没有水蒸气,茶叶的精华较多保留,且不苦涩,茶的清饮有基础了,真正的清饮是从明代开始的。郭风光说。

-03-

结语

在郭风光看来,从最早期的食用到现在,茶就没有脱离过人民的生活。

有些地区把茶当成蔬菜、茶泡饭 、南方还有擂茶;在少数民族地区,喝茶加坚果,加盐调味料一直存在没有断过。

少数民族地区盐和茶搭配做出的“酥油茶”

如今的新茶饮,虽然争议颇多,问题频出,但不可否认,新茶饮正在通过新的方式,在对中国茶有选择性地进行历史还原。

而从古至今,做茶的理念又是始终如一的:新茶饮把以前的东西挖掘出来,把年轻人不熟悉的东西,用商业的手段又做出来,其实本质是顺应人的生理、精神、社会需求。

归根结底,古人的茶、如今的新茶饮,真正的关注点其实是人,而不是茶 。

来源:咖门

© 2016 杭州汇捷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05401号 DESIGNED BY: LEBANG.COM